Shopaholic
購物讓人上癮,甚至為之瘋狂。
這兩天,都在牛津街上晃。平常的我清心寡慾,對於物質世界的花花
綠綠一向興趣缺缺,逛街不到十分鐘就沒力了。然而兩天下來,心裡
潛伏的慾望似乎甦醒過來,蠢蠢欲動,就連口袋裡的錢包也不安分了
起來。
逛街購物,是件非常奇妙的事。各式各樣的東西,琳瑯滿目,各自以
最華美的姿態展現著,試圖吸引眾人的目光,刺激他們消費的慾望。
首開百貨公司風氣之先的西方世界,更是此中的佼佼者。就以倫敦的
哈洛德百貨為例,裡面陳列的商品,數目之多,內容之豐,簡直教人
嘆為觀止,從頂針到中世紀的甲冑,應有盡有。一趟下來,感覺就像
參觀博覽會,親眼見證西方商業文明四百年來的壯盛繁華。
即使蘇格拉底都無法抗拒這種魅力。當時的雅典城,初具規模,發展
頗為完善,寺廟、議院、劇場、驛站,一應俱全。但,蘇格拉底哪兒
不挑,偏偏就選市集,當成聊天、辯論的地方。有一回,蘇格拉底的
朋友想糗他,就問蘇格拉底,既然他致力追求精神世界的理型真理,
為什麼還成天往市場跑?蘇格拉底果然滑頭,當下答道:
我每天到市集,看見那麼多毫無必要的東西,總是讓我讚嘆不已。
從人類開始分工,不再親手包辦自己的食衣住行,消費的慾望就進駐
我們的心靈深處,成為一股潛藏的力量。
不過,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會發現,生活所需的事物其實不多,沒有
山珍海味、沒有錦衣華服,人照樣活得好好的。加上現代科技發達,
製造出來的產品,除非濫用,起碼用個十年、廿年都沒問題。因此,
按照常理判斷,商品推陳出新的頻率應該愈降愈低才對。然而,事實
剛好相反,二十世紀不但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更是消費主義扶搖
直上的百年。商品的種類、式樣、汰換的速度,都發展到難以想像的
地步。如果十六、七世紀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求知慾望甦醒、狂飆的
階段,那麼十九、廿世紀,就是購物慾望恣意張揚的「消費復興」。
於是,出現一個問題:如果生活所需不多,商品品質也不斷提昇,人
為什麼還是無法停止消費、停止繼續製造蘇格拉底口中「我一點也不
需要」的東西?
消費的慾望,不但要「更好」而且要「更多」...
回到牛津街來吧。
男性消費購物和女性不同。男性除非必要,通常不會上街購物;一旦
出門,就不會空手而歸。逛街之前,心裡通常已經有數,鎖定目標,
出手直截了當,對目標之外的東西往往置若未聞,絲毫不會多花心思
瀏覽。因此,男性的消費模式大概可以簡化成:
我要、我去、我買。
女性逛街,通常沒什麼特定目標,逛街本身就是目的,任何商品都有
機會,都不容錯過。於是,女性可以不厭其煩一逛再逛,從貼身衣物
到床單廚具,全都細細考察,至於消費,那是下一回逛街的事。因此
女性的購物模式簡單表達,就是:
我想、我去、我下次再買。
當然,這樣區分大有問題,不是每位女性、男性都各自按照上述模式
逛街購物,涇渭分明。不過,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消費型態,倒是能夠
掌握一些有趣、值得深思的現象。
暫且擱下男女之別,說說我自己。之前提過,我逛街不出十分鐘就會
意興闌珊,再加上我不喜歡人多的地方(可是,話說回來,有誰會選
沒折扣的時段購物?如此一來,人潮洶湧就是「必要之惡」)。因此
除非真有需要,我不會上街。
不過,當你發現一雙在台灣叫價上萬元的皮鞋,竟然比球鞋還便宜,
待在家裡好像怎麼也說不過去。「那,就出去逛逛吧!」抱著這樣的
想法,我搭上地鐵,出現在萬頭鑽動的牛津街口。
(呼!總算回到牛津街了。)
當然,我已經鎖定目標了:毛衣、長褲、外套,再幫父親買雙皮鞋。
而在出門之前,我也大概想好這些東西的顏色、尺寸和式樣。我甚至
連購物順序、該怎麼跟我有的衣服搭配都先「算計」過了。就這樣,
我自覺準備充分,便開始我在英國的消費處女行。
怎知,沒逛幾步,我的「計劃」就已經天下大亂...
我是下午去的,正值逛街人潮最多的時候,擁擠自然不在話下。麻煩
的是,原本排列整齊、供人瀏覽的衣物,現在已經亂七八糟,東一堆
西一坨,毫無章法,男生的牛仔褲專區,可以發現女生的小可愛...
輕鬆的購物活動轉眼變成爭先恐後的「迷宮挖寶」遊戲,只見每個人
都像土撥鼠,雙手在成堆的衣物裡挖來掏去,希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寶貝。向來不擅長翻東揀西的我,面對一座座有如小丘的衣服,還有
身旁的虎視眈眈,當下就怯場了。
更糟的是,我發現,你就是沒辦法在某一家店裡,找到所有你想要的
東西。這家的毛衣不錯,可是褲子很差,那家的外套對了,可是毛衣
顏色稍微淡了點。如此一來,你不可能同時把所有衣物擺在一起,看
是否如你事前所想,搭配得來。你只能從這家走到那家,憑著記憶在
心裡比較衡量。但是,唉,有誰能記得清楚,所有顏色和式樣的細微
差異呢?至少我就不行。而且,就算真的把所有衣物湊在一起,結果
往往是,搭配起來跟想像完全兩樣...
想起從前買隨身聽的經驗。每台隨身聽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但從來
就沒有一台隨身聽,不僅集各家之所長,而且沒有任何缺陷。於是,
每當新機種出現,你總是興沖沖地去看、去買,希望這次買到的,是
你夢寐以求的完美機型。然而,夢想從未實現,你的期望就在一次又
一次的消費和失落中磨耗、消散。
完美,總是下一款時裝、下一組玩具、下一台電腦...
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女生衣櫃裡的衣服永遠少一件」,我終於了解
消費主義背後運作的機制。
人,渴望完美。
科技進步,確實提昇了品質,讓產品更精緻、更好。然而,人要的,
不是「更好」而是「最好」。現有的東西,永遠有缺陷,永遠經不起
時間的考驗,因此,我們只能不斷創造新的事物,希望藉由「更多」
來發現「最好」。
因為總有缺陷,所以不斷消費。
可是,為什麼缺陷不好?而,真正有缺陷的,又是什麼?
真正有缺陷的,是我們自己。
真正有缺陷的,是我們自己。所以,同樣的衣服,穿在模特兒身上,
就是丰姿綽約、英挺瀟灑,然而,我們是怎麼穿怎麼不對勁。所以,
同一套食譜,廣告裡的主角是越吃越苗條,我們是越吃越虛弱。儘管
如此,我們仍舊認為,那是因為衣服不夠好,因為食譜有問題...
我們搞錯了對象。真正有缺陷的,不是衣服,也不是食譜,而是我們
自己。
真正有缺陷的,是我們自己。所以,再多再好的東西,永遠有缺陷,
永遠無法讓我們滿足,於是,新產品不斷出現,而人,不斷消費。
人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梁木。
關於缺陷與完美,沒有人說得(呃,畫得)比席爾維斯坦更好了:
我們都缺了一角。
而外在種種,甚至知識學問,都(可能)是那「失落的一角」。於是
我們的生命就變成尋找,尋找我們失落的一角。
我們追尋完美。
我們要找到失落的那一角。
然而,找到完美之後呢?
他把那一角輕輕放下,離開了...
缺陷,其實,就是完美。
如果人人都是完美的,那要怎麼跟其他人區隔開來呢?如果人人都是
完美的,那要怎麼欣賞沿路的風景呢?如果人人都是完美的,那快樂
要從何而來呢?而生活又能期待些什麼呢?
沒買到鞋子,我有點難過。回到家,穿上新買的衣服,卻發現跟我的
皮鞋搭配得好極了。
因為我不是衣架子,所以才能享受「穿出自己」的喜悅。因為我長得
不帥,所以就算只是換髮型,都能讓我擁有連續幾天的好心情。因為
我所知有限,所以每次發現新的道理,都能讓我覺得生命充滿意義。
因為我不完美,我的生命才得以豐富而完整。
我缺了一角,我要去尋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把新衣服折好,放進衣櫥。看著這兩天的「戰果」,我微笑,同時
輕輕搖頭。
購物,這甜蜜的瘋狂。